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188-588

TEL:029-88643194 FAX:029-88611928

密度计撬

本文章主要介绍了:密度计撬,海尔密度计 原理,锤度计是测什么的密度计,密度计撬等信息

6、没有韦氏天平法、比重瓶法烦琐的调试与操作
7、可配合恒温水槽作业、测量所需温度的液体比重
8、测量杯容易清洗,不受比重瓶口径小的限制,可重复使用。同时也可使用一次性测量杯
9、挥发性液体、腐蚀性液体、粘稠性液体、强酸强碱性液体皆可快速测量(选购相关配件)
10、含RS-232C通信接口,方便连接PC与打印机,可选购DE-40打印机打印测量数据
11、配置专用防风防尘罩,组合方便、坚固耐用
测量步骤:
①将盛有样品的测量杯放于测量放置板上,扣除挂钩的重量。
②用挂钩将标准砝码悬挂并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显示密度值。
(密度计撬)

DA-650台式密度计/比重计:精度:0.000001g/cm3。
DA-645台式密度计/比重计:精度:0.00001g/cm3。
DA-640台式密度计/比重计:精度:0.0001g/cm3。
DA-100台式密度计/比重计:精度:0.001g/cm3。
DA-130N便携式密度计/比重计:精度:0.0001g/cm3。
京都电子(KEM)中国分公司客服热线:400-820-2557
注:该仪器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可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等相关用途
(密度计撬)

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由检定单位出具《不合格通知书》。但实际检定过程中对经计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处理,从技术服务角度,对不合格计量器具可调整或修理,使计量器具性能达到检定规程技术要求;从资源节约利用角度,对不合格计量器具经调整或修理后,计量性能仍达不到要求可降低等(级)使用。为此,出具计量器具《检定证书》时有经检定合格、经调试修理合格、降等(级)3种情况。后两种情况出具《检定证书》时应慎重:一是计量器具检定不合格,经调试或修理后计量性能达到规程要求时。依据JJF1069-2012《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规定:“机构进行检定,必须按《计量检定印、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出具检定证书或加盖检定合格。前已述及,也不要随意按动转速窗上的[选择"键,否则转轴将停止转动,仪器使用完毕后,请把仪器及附件清洗干净,保持清洁,庆阳试验设备/检测设备外校-服务强2.3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分析计量装置开发与应用为仪器仪表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3。
(密度计撬)

密度计的特点和使用原理是什么
1、密度计的特点刻度不均,并且是由上及下数值逐渐增大,刻度是上面疏,下面密.测量时沉的越深,液体密度越小
2、使用原理是漂浮时,密度计受的重力等于浮力。还有值得一说的是:由于使用是同一密度计测量,所以在任何液体内浮力相等,等于重力。
1)首先估计所测液体密度值的可能范围,根据所要求的精度选择密度计.
(2)仔细清洗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用手拿住干管最高刻线以上部位垂直取放.
(3)容器要清洗后再慢慢倒进待测液体,并不断搅拌,使液体内无气泡后,再放入密度计.密度计浸入液体部分不得附有气泡.
(密度计撬)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验室中,常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其刻度示数为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测量时,密度计竖直漂浮在液体中,静止时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即表示液体的密度,如图甲所示.
密度计是由密封的玻璃管和配重制成.玻璃管上端均匀部分用来标刻度;下端玻璃泡内装密度大的铅丸或水银做配重,适量的配重是确保密度计竖直漂浮的关键.
密度计分为“比重计”和“比轻计”.测量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时用比重计,比重计的最小刻度线是“1”;测量密度小于水的液体用比轻计,比轻计的最大刻度线是“1”.
图乙中A、B两支密度计,一支是比重计,一支是比轻计,它们的玻璃管完全相同,B中配重质量大于A.
(密度计撬)

D项错误,密度计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在液面上平衡的条件制成的。它是一根密闭的玻璃管,上部粗细均匀,内壁贴有刻度纸,下部较粗,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使玻璃管能竖直浮在液面上。测量液体密度时,密度计漂浮在液体中达到二力平衡,自身重力与所受浮力方向相反、大小相同,由于密度计自身重力始终不变,所以测量不同密度的液体时所受到的浮力也不变。
(密度计撬)

了解更多关于:上缘密度计,密度计在使用前为什么定标,密度计的量程太小了如何提高量程,工业在线 密度计,电解液密度计指示器在哪,音叉式密度计 安装要求,液体密度计函数图像,密度计 测量范围2g,密度计刻度的单位,液体密度计的范围,便携透射光密度计使用方法,深圳市华中行科技有限公司密度计,格林洋行密度计,质量计量稀释密度计,微量取样液体密度计,密度计的工业用途,密度计的误差限,国内在线密度计做的比较好的厂家,铅酸电池密度计,自制密度计的图片
本文摘自:http://www.oen1718.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