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188-588

TEL:029-88643194 FAX:029-88611928

锅炉停气后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

本文章主要介绍了:锅炉停气后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粘度对孔板流量计的影响,孔板流量计怎么使用,锅炉停气后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等信息

孔板流量计国家标准_孔板流量计国家标准规格
一、产品概述:
OW-LG孔板流量计是将标准孔板、智能差压变送器、三阀组、智能流量积算仪配套组成的,又称差压式流量计、平衡流量计,具有高量程比差压流量装置,可测量气体、蒸汽、液体的流量。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供热、供水等领域的过程控制和测量。
二、OW-LG一体化孔板流量计特点:
1、结构简单、牢固,性能稳定可靠,使用期限长,价格低廉。
2、标准型节流装置无须实流校准,即可投用。
3、一体型孔板安装更简单,无须引压管,可直接接差压变送器或压力变送器。
4、具有高精度,完善的自诊断功能。
(锅炉停气后 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

3、径距取压点固定,适合雷诺数大的场合,适合管径为DN50-DN1000。环室取压就属于角接取压,用上环室进行均压效果更好一些,但是DN600的孔板用环室成本就提高不少,若只用法兰式角接取压安装时要注意准确到位也行,准确度会有所降低;法兰取压较简单,容易装配,但准确度较角接取压低一些;此外还有径距取压,但其压差较小不易测量,因此很少采用,但径距取压适用于大管道的过热蒸汽测量;根据你这种情况采用环室角接取压效果较好,准确度和灵敏度都高,但是成本稍高一些。
(锅炉停气后 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

标准节流装置不适用于动流和临界流的流量测量。节流装置是人为地在介质流通的管道内造成节流,当被测介质流过节流装置后,造成一个局部收缩,流束集中,流速增加,静压力降低,于是在节流件的上下游两侧产生一个静压力差。这个静压力差与流量之间呈一定的函数关系,流量愈大,所产生的静压力差愈大,因此通过测量差压的方法,就可测得流量。
孔板流量计跟其它流量计不同的是孔板流量计是根据参数设计图纸,最后加工制作的,只用根据测量介质选择孔板材质就行了。
【本篇文章(文字)采编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锅炉停气后 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

一、孔板流量计(又称差压式流量计)介绍
孔板流量计(又称差压式流量计),是由一次检测件(节流件)和二次装置(差压变送器和流量显示仪)组成,广泛应用于气体、蒸汽和液体的流量测量。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性能稳定,使用可靠等特点。
孔板节流装置是标准节流件可不需标定直接依照国家标准生产,1.国家标准GB2624-81<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的设计安装和使用;2.国际标准ISO5167<国际标准组织规定的各种节流装置;3.化工部标准GJ516-87-HK06。
二、工作原理
充满管道的流体流经管道内的节流装置,在节流件附近造成局部收缩,流速增加,在其上、下游两侧产生静压力差。
(锅炉停气后 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

(锅炉停气后 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

3)节流装置所测得流体必须是稳定流,或可看作是稳定的缓慢变化的流体,不适用于脉动流和临界的流量测量;
山西高精度智能孔板流量计厂家
1、管道条件:
(1)节流件前后的直管段必须是直的,不得有肉眼可见的弯曲。
(2)安装节流件用得直管段应该是光滑的,如不光滑,流量系数应乘以粗糙度修正系数。
(3)为保证流体的流动在节流件前1D处形成充分发展的紊流速度分布,而且使这种分布成均匀的轴对称形,所以1)直管段必须是圆的,而且对节流件前2D范围,其圆度要求其甚为严格,并且有一定的圆度指标。具体衡量方法:(A)节流件前OD,D/2,D,2D4个垂直管截面上,以大至相等的角距离至少分别测量4个管道内径单测值,取平均值D。任意内径单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不得超过±0。3%(B)在节流件后,在OD和2D位置用上述方法测得8个内径单测值,任意单测值与D比较,其最大偏差不得超过±2%2)节流件前后要求一段足够长的直管段,这段足够长的直管段和节流件前的局部阻力件形式有关和直径比β有关,见表1(β=d/D,d为孔板开孔直径,D为管道内径)。
(锅炉停气后 孔板流量计仍然有流量)

了解更多关于:有些场合孔板节流流量计,孔板流量计的流动现象,孔板流量计怎么累积,孔板流量计施工方案,孔板流量计技术参数,孔板流量计焊接时孔板需要拆除吗,多孔孔板流量计英文,国标孔板流量计直管段要求,孔板流量计测量值偏差,碧源科技孔板流量计孔板系数,双孔板流量计,孔板流量计的流量计算公式,压差流量计和孔板流量计,孔板流量计带温度补偿,涡街流量计vs孔板流量计,一体化孔板流量计配置,孔板流量计缩脉直径,孔板流量计显示数值大什么原因,孔板流量计精度可以达到多少,文丘里流量计较孔板流量计
本文摘自:http://www.oen1718.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